为提升辅导员心理育人专业能力,3月28日,学务部组织开展“化危为机,助力成长——学生自伤行为的识别与应对”专题培训会。全体思政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学务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陈银主持。
(培训会现场)
陈银对自杀未遂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两类行为进行特征区分,通过临床案例剖析情绪调节障碍、人际效能缺失等核心病理成因,运用功能性行为分析模型系统阐释自伤行为的心理代偿机制。研究强调通过纠正“问题行为”的认知偏差,建立以应激源识别、维持因素解析为核心的多维度评估体系。其指出自伤行为不应被简单归因为“叛逆”或“脆弱”,而应视作个体应对心理痛苦的适应性反应,需要基于临床心理学框架实施专业化干预。
风险识别环节建立“三维筛查机制”:情绪维度监测抑郁焦虑动态,行为维度追踪睡眠饮食节律,认知维度捕捉负性思维模式。现场演示《心理安全日报》标准化填写规范,指导构建“宿舍-班级-学校”三级预警体系,要求对高频缺勤、社交回避等风险因子实施动态监控。
干预策略部分规范临床沟通技术,重点演练动机式访谈四步法:开放式提问引导自我表露,反映性倾听强化情感联结,摘要确认建立共同目标,行动计划制定具体方案。通过“我注意到你最近常穿长袖”等中性陈述示范建立专业信任。
案例研讨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张静组织标准化情景模拟,聚焦“发现隐蔽性伤痕”“家长拒绝专业干预”等典型场景。参训人员重点训练保密例外处置、家校协同话术等实务技能,完善从发现报告到追踪随访的标准化处置链条。张静表示,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更需要耐心和温度,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此次专题培训通过理论讲解、技能传授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升了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素养,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我校将继续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助力每一位学子向阳成长。(陈银/文 张雪珂/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