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工程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克服人类由于意外事故、先天缺陷、疾病、战争和机体老化等因素产的功能障碍或残疾,用工程的方法和手段使伤残者康复,使其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或代替原有功能,实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乃至回归社会,以提高人们特别是伤残人士和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医工结合、机电结合、兼容管理并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人才要求掌握康复医学、假肢矫形器及其他康复器械的制造、装配、维修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最新的逆向工程及3D打印技,用于假肢接受腔、矫形器的设计与制造。通过学习康复医学、机械、电气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康复器械基本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具有初步制作安装假肢矫形器的能力,对典型的康复器械具有一定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质量检测、营销管理及维修能力。

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教育(理论课部分)、入学教育、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这些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文化素养,为其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人体解剖生理基础、药理病理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基础、临床疾病概要、康复概论基础等内容。这些课程使学生对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原理有深入的理解。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康复评定技术、运动生物力学、假肢技术、矫形器技术、矫形外科技术、康复工程技术、电子技术基础等。这些课程是康复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各类假肢和矫形器的制作与适配。

    专业拓展课程:如物理治疗技术、临床康复技术、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社区康复、康复心理学、常见疾病康复、针灸技术等。这些课程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应对不同领域的康复治疗需求。

就业方向

1、医院假肢矫形师:作为康复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假肢矫形师是康复团队中的重要一员。他们主要负责患者的辅助器具的制作和适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并适配个性化的康复器具。这一方向需要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康复工程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

    2、医疗机构康复科:除了专门的康复医院,许多大型综合医院也设有康复科,为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提供服务。在医疗机构康复科工作,康复治疗师需要与医生、护士等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康复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3、假肢矫形器公司;康复工程人员可进行假肢矫形器及辅具适配和评估,假肢矫形技术咨询与培训,假肢矫形器车间设计,假肢矫形器康复辅具矫形鞋等。 

    4、养老康复机构:对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养老康复机构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养老康复机构工作,假肢矫形师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临床康复工程服务,帮助他们适配和改进所需康复工程产品,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5、康复器械销售:康复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也可以选择进入康复器械销售领域。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医疗机构或患者提供合适的康复器械推荐和售后服务,为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资格证书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士/师):具有高等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可报考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士)资格证,能在各级医院康复科、康复机构、社区康复中心、儿童康复中心等从事康复治疗师岗位工作。取得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士)资格证书工作满两年后可报考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师)。

职业资格证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初、中、高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保健推拿师、健康管理师、失智老年人照护

其他:康复理疗师

培养模式

1、理论与实践结合

康复工程技术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操作的训练。通过临床实习、实验室操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2、校企合作与实训

校企合作是康复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医疗机构、康复中心、假肢矫形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假肢矫形制作和适配案例,了解其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3、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

康复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职业素质方面,强调医德医风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塑造。

4、师资队伍与资源

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康复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学校引进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假肢矫形师作为教师,同时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5、教学环境与基地

教学环境与基地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学校建设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环境,包括假肢矫形实验室、模拟病房等,以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同时,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岗位体验。

6、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康复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学校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职业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7、岗前技能培训

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岗前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技能的巩固和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强调以及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通过岗前技能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

8、综合素质教育

康复工程技术专业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校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实习实训

学校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校内建有完善的康复工程技术实训室,实训设备先进、齐全,保障了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建设了虚拟仿真实训室,进一步提高了综合实训能力,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多专业共享,多资源融合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双元育人模式,培养人工智能康复方向人才。深入校企合作,构建了产教供需对接机制,实现了资源共用、成果共享,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